一颗“磁”心让稀土不“土”

2020-04-17 浏览次数:

一颗“磁”心让稀土不“土”(图1)

机加车间工人进行设备核心件的精密加工。


一颗“磁”心让稀土不“土”(图2)

迈格钠总经理吴正波演示磁应用。


一颗“磁”心让稀土不“土”(图3)

技术团队在进行项目研发讨论。


辽宁日报记者 李 越 文并摄

企业简介

迈格钠磁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,总部位于鞍山市,现有职工近200人,是中国稀土永磁高端应用技术的领军企业。主要研发、生产和销售永磁传动、永磁制动、永磁悬浮轴承等关键支撑技术和产品,可满足工业节能改造及航空航天、大型汽车、轨道交通、核电、风电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。

提要

永磁材料是世界公认的战略性资源。从天河到北斗,从磁悬浮到无人机,从电机到新能源汽车,都离不开它。

稀土,被称为“工业味精”。我国在稀土永磁资源方面具有重大话语权,占据了全球80%的市场。

但,仅仅是资源“厚”,应用于实际,技术能力尚“薄”。

我国是稀土材料资源出口大国,但尚不是稀土永磁应用的“强国”。

从资源到应用,表述只差二字,中间的技术差距,云泥之别。

但这技术恰恰是国家需要的、花钱也买不到的。

为了寻求突破,填补国内空白,迈格钠走上了艰难但充满“回甘”的创业路。

经过长达8年的积累,这家从二十几个人起步的小团队已发展到有近200人规模的企业。近三年累计销售额近5亿元,年均增幅保持在30%以上,成为中国永磁传动第一股。

他们如何迈入磁的门槛,书写了怎样的传奇故事?请看本报调查。

引子

磁动力,究竟能做啥?用在哪儿?会产生什么效果?带着疑问,记者走进迈格钠,将问题抛给总经理吴正波。

他并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带着记者来到公司展厅,观察几个现象。

“我手里这个磁钢,只有下面铜盘的1/6大,但通过磁钢的相对运动,可以带动铜盘运转,这叫‘以小带大’。”吴正波边演示边说,同时也可以让快速运转的铜盘停下来,实现以静制动。

还可以悬浮。磁钢放开的瞬间,有一个推力和吸力。这种技术的应用,无须外部能源支持,可实现运动部件和静止部件之间的无接触承载载荷,替代传统机械轴承。

永磁材料产生的磁力可以实现能量的空中传递,可以传动、制动,具有无接触、不用电、无油污等特点,调速型产品平均节能可达20%以上。当然,应用于实际工况,其最大的优势是安全。

“无接触的传动形式,克服了过去刚性传动系统的不足,可减少传动系统的震动,延长使用寿命,降低故障率。”吴正波表示,同时还对机械偏差有一定的容忍度,即使机械运转过程中发生一定范围的错位,也不至于发生事故。

听着新奇,看着神奇,迈格钠就是这样从电机系统的传动革新入手,打开了稀土永磁高端应用的大门。

法学生跨界磁动力

马忠威并非理工科班出身。提起自己的创业经历,他用“草根”二字来评价,并笑称“入错行”。

电大毕业,法律专业,这“履历”跟磁产业毫不沾边。

然而,他却成为全国永磁传动技术领导企业的掌门人。创业,从零开始,一路顶风而行,个中辛酸,冷暖自知。

“法律是基础学科,是我创业的‘启蒙课’,让我明确,什么事该做,什么事不该做。”马忠威这样评价法律专业带给自己的收获。

如果毕业后的马忠威以法律为关键词择业,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迈格钠。但,就是一个个“偶然”,成就了今天的“必然”。

他先到一家国企上班,2006年开始创业,进入到变频器这个领域。虽然一直在传统产业里摸爬滚打,但通过学创新管理、学转型升级,对整个行业的认识不断深入。

有“精”“专”做底色,他得到了去法国学习考察的机会。

“一待就是一年,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大的工厂都考察到了。学习他们的自动化生产线,对工业有了真正的理解。”回忆过去,马忠威坦言,收获良多。

就在他像海绵一样汲取“工业养分”的同时,机会悄然降临。

“2009年,我去参加汉诺威工业展,我看到了一家美国企业展示的模型——永磁传动设备。”马忠威表示,看似简单的S级、N级,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,形成不同的磁应用现象。直觉告诉自己,这是一项革命性技术,是未来动力系统的发展方向。

知道有技术,和自己能掌握该技术,相去万里。

但马忠威就因这么“一眼”而萌生了创业的冲动,且回国就大干,一猛子扎到永磁传动研发之中。

“要人没人,要钱没钱,还想干事。”马忠威回忆,初期,没有方向。

静下心来想,还得靠“外脑”。

他满世界“淘宝”,挖掘全球资源。得知哪位专家在磁应用领域有建树,他就想方设法与之联系,说自己的困惑,请对方答疑。全球范围内与磁有关的展会,必到场。结识人才,了解行业动态。

从国外聘请专家,组成研发团队,从“打地基”开始,建实验室,做模型。无基础,无蓝本,无数次跌倒,无数次爬起。小试、中试、投产、优化、再创新……

投入所有身家,持续支持研发。经过2年多的时间,终于有成品问世。

如今,企业已从“零”成长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永磁传动产品研发、制造、销售、服务企业。

目前,公司已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、中钢集团、华电集团、大唐集团、中国建材集团、中船重工、本钢集团、北方稀土等大型企业建立了业务合作,业务覆盖全国26个省区市。

创下多项中国之最

这几日,迈格钠研发部工程师孟超正和他的同事们忙活一项新任务。

“我们与北京金风科创风电有限公司达成合作,研发国内首个采用永磁制动技术生产的调谐质量阻尼器。”孟超说,目前样机已出,正在试验阶段,大概一个半月后,就要试装到河南的一个机组上。

北京金风科创是国内最大的风电企业,与之达成合作,迈格钠的实力,可见一斑。

而且,这个调谐质量阻尼器,“含金量”更高。

“它是减少风力发电机风振振幅的核心,产品自重很大,目前该产品在国内基本没有生产、采购及使用,需经过长距离运输,耗时费力。”孟超表示,可以说迈格钠这次又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。

这样一件大事,在迈格钠研发团队的眼中,却只能算“小事儿”。

“我们多维度研发同时进行,核心就是优化磁的矩阵。”马忠威表示,如何优化,需要建立在扎实的数据分析上。多年研究发现,即使是同样的排列,角度不同,产生的效果都会有差异。应该说,每次研究都是创举,既有方向性研发,也有可能发掘出“意外之喜”。

这种技术迭代,颇有破译密码的味道。

截至目前,迈格钠已经研发出700多种磁排列,应用领域立足工业,向民用拓展,可以解决、优化很多现有技术不易破解的实际问题,每一项技术都是对传统产品的颠覆。

仅举一例,加以佐证。

目前,我国全社会发电量70%的能耗在工业,工业中能耗的70%在电机。因此,如何让电机系统更节能,是工业发展过程中减少能源成本的重中之重,亦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一环。

全国现有风机和水泵中有1/8、约500万台可以利用迈格钠永磁涡流柔性传动节能技术进行改造,如全面完成,每年就可以节电近900亿千瓦时,相当于一个三峡电站全年的发电量。

让人兴奋的数字,马忠威对此很淡定。紧贴市场需求,以应用为导向,有针对性地尝试。目前,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矿业、化工、冶金、电力、造纸、水处理等行业的泵机、风机、皮带机、破碎机、抽烟机等设备上,在工业传动系统的安全、高效运行及提高电机的整体能效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推动、促进作用。

如今,作为辽宁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,迈格钠已拥有多个第一:成立了永磁传动行业第一个院士工作站,成为全球最大功率永磁传动产品应用的创造者,是永磁调速器、永磁联轴器国家标准第一起草单位……

这些成绩,异常耀眼。

他们没有停止脚步,新的技术已在研发储备中。“要把自己能预见到的呈现出来,完成应用转化。”马忠威说,今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,带来新的思考,企业正在酝酿研发磁性纳米材料试剂,进军生命科学领域。针对部分人群睡眠质量欠佳的情况,研究用磁修复人们的植物神经系统。

这又是一个有广泛应用性、适用性的产业。

背着50多斤样机 跑遍全国

对于企业来说,能站在一个行业的高地上,向“全球第一”发起冲锋,凤毛麟角。

迈格钠,做到了。

但,即便是技术领先的“瞪羚”,也有“成长的烦恼”。

与诸多企业一样,开拓市场是迈格钠最大的难题。

“实体企业发展,需要一个艰辛、漫长的过程。即便其有良好的潜质,尚为幼苗时,也需要‘阳光雨露’。”马忠威坦言,初创期的迈格钠,目标市场是电机系统的传动领域,只要是由电机驱动产生动力的地方,都可以用他们的产品。

市场虽广阔,却是一片“红海”。

长久以来,传统传动产品的使用已经成为业界习惯,即便其具有显而易见的弊端,人们也不愿轻易做出改变。

尤其对于“横空出世”的新鲜事物,更是存疑。

“好不好用,稳不稳定,能否达到理想效果?”

“就算好用,停掉现有设备,改用新产品,划不划算?”

“我们这种炼钢炼铁的企业,要那么精密的设备干啥?”

……

不敢、不懂、不信,大有人在。

“我们也理解,让大企业停下正常运转的‘老家什’,改用缺乏市场实践数据、试验支撑的新产品,确实有难度。”马忠威回忆。

“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。”唯一的办法,就是让大家瞧一瞧设备是啥样,可以怎么用。

于是,创始人团队齐上阵,拉着设备样机,全国各地跑,上门给客户试用。

“在北京两三年,一台别克商务车,跑20万公里。”提起闯市场的艰辛,吴正波记忆犹新。

“那时候带着队伍,拎着样机,一有机会就上门讲解、演示。曾经一个晚上从北京开到成都,第二天上午交流完又接着赶回北京,进行下一场交流。”吴正波说,“起步期,样机很大,重50多斤,到哪儿都得两个人搬上搬下。即便如此,团队依然甘之如饴,让更多人了解永磁传动技术,就是目标,就有希望。因为人们一旦了解,迈出尝试的第一步,便会被‘征服’。”

2012年,对迈格钠来说非常值得纪念。5月正式成立公司;9月第一批经销商授权;11月、12月,分别与上海宝钢、济南钢铁谈定技术改造合同。

2013年,在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上,迈格钠的产品首次亮相,吸引了诸多重视新技术企业的注意。企业的口碑和影响力逐渐攀升,更多用户争相试用。